近期,“電池納入年檢”這則消息在新能源汽車行業一石激起千層浪。
有不少博主在社交媒體爆料稱,未來新能源汽車年檢會增加電池檢測項目,電池狀態不合格將直接返廠維修或者更換。另有人聲稱,檢測的是6年以上新能源車型,而且合格率僅為10%。
對車企們來說,一旦電池納入年檢,就必須考慮電池長期使用后帶來的損耗,這對車企的電池質量控制和售后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但問題也隨之而來:如該政策出臺后,電池檢測不合格返廠維修或更換,費用誰來承擔?相應地,也無可避免地給車企帶來電池管理升級和維修成本的經營壓力,再疊加價格戰的因素,會不會促進眾多品牌加速洗牌?
新能源電池年檢勢在必行
對于“新能源車將增加電池檢測項目”消息,盡管尚未有相關部門回應,但這并不是空穴來風。
據媒體報道,目前一份由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牽頭起草的《新能源汽車運行安全性能檢驗規程》正在征求意見階段。其中提到,按照標準將對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安全、驅動電機安全、電控系統安全、電氣安全等運行安全性能進行檢驗。
實際上,新能源車電池年檢已經勢在必行。
一方面,當前的新能源車仍然按照燃油車標準進行檢測,但現有的檢測標準無法滿足新能源車的檢測需求。
另一方面,全國新能源車滲透率達到26.1%,隨之而來的是電池火災事件頻頻出現。根據國家應急管理部的統計數據,僅2023年第一季度新能源車自燃率上漲了32%,相當于平均每天發生7起火災。
起火的原因有很多,一是各新能源車品牌對電池要求不同,而導致質量參差不齊;二是車企追求長續航提升電池的單體能量密度,同時也降低了電芯穩定性;三是夏季高溫、線路短路、碰撞擠壓等因素,也會導致電池起火。
新能源電池的失控風險加劇,也許是推動電池檢測納入汽車年檢關鍵。
而現在市場上越來越多新能源車接近6年“臨檢 ”階段,如何確保車輛安全性,已經迫在眼前。
電池返廠維修或更換,誰來買單?
在年檢過程中,出現鼓包、受損等情況的不合格電池將會返廠維修或更換,以確保車輛安全。
然而作為新能源車的最核心部件,電池在新能源車成本中占比最高。
據今年中保研發布的第15期《汽車零整比體系數據》顯示,40款新能源樣本車型動力電池包單件零整比系數均值為50.37%。這表示,電池包占整個新能源車成本的50%以上。
一塊電池究竟需要多少錢呢?
AC汽車曾在之前的文章中整理了幾個電池維修的真實事件:極星2開票價24.5萬,更換電池組約40萬;歐拉好貓更換電池包價格為9.5萬元;特斯拉Model S維修電池需要22萬,更換則需要64萬元。
援引咨詢機構杰蘭路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,蔚來電池組報價16.8萬元(100度電池包),小鵬為9.2萬元(80度電池包),理想為8.2萬元(40度電池包),特斯拉為14.6萬元(60度電池包),比亞迪為9.7萬元(86度電池包),大眾為12.3萬元(83度電池包)。
可以看到,更換一塊電池的價格普遍在10-20萬之間,超出不少車主的承受范圍。
從新能源車企方面看,目前法規規定車企必須標注動力電池質保期內的衰減比例,衰減超過 20%將由廠家進行免費更換;同時,大多數車企對三電系統普遍采用8年12-16萬公里或終身質保。
不過值得一提的是,車企掌握著免費更換電池的主動權,車主想要享受這一權益并不容易。
一方面,只有非正常的電池衰減才可享受質保服務,但如何界定“非正?!贝嬖跔幾h,各車企都有自己的說法;另一方面,車企宣傳的三電終身質保設定了多條免除條款,車主被限制在條條框框里,十分被動。
將新能源電池納入年檢,消除6年以上老舊車型的電池安全隱患,對車主來說是利好政策,也是推動新能源車消費的關鍵一環。但更換電池的條件界定、費用誰來承擔,還需要有更為明確的執行標準。
車企在電池挑戰中加速洗牌?
當前,車市“價格戰”的內卷仍在繼續。
8月第一天,上汽大眾旗下多款車型降價,零跑汽車也率先開啟了“雙C臨門,零跑放暑價”的降價活動。從年初開啟的降價潮,讓車企們根本停不下來。
“價格戰”影響下,大多數車企都在“賠本賺吆喝”,甚至換來的是銷量和利潤雙雙下滑的局面。
據統計,目前已有17家上市車企發布了上半年業績預告。其中,比亞迪又是一騎絕塵,上半年凈利潤為105億-117億元,同比192.05%-225.43%;上半年累計銷量為125.56萬輛,同比增長95.8%。
但更多車企因價格戰導致盈利承壓。
其中,北汽藍谷虧損最大,預計上半年凈利虧損虧損18億-21億元;賽力斯緊隨其后,預計凈利虧損12.5億-13.9億元;兩者都將虧損原因指向“價格戰”,如價格不斷下行擠壓了利潤空間;價格促銷導致用戶觀望情緒,對車輛銷售造成一定影響等。
一旦電池年檢要求出臺,車企必須考慮電池長期使用后帶來的損耗,這不僅要求車企在生產端保證電池質量和技術迭代,在售后端也要能滿足電池返廠維修或更換,無形中也會提高成本。
一邊是車企持續虧損,如果法規將電池納入更嚴格的質保要求,將會對車企產生不小的成本壓力。雙重擠壓之下,或導致車企加速洗牌。
作者丨老白
來源|AC汽車